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农业基础科学论文_不同覆盖方式对旱作农田土壤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2-01-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土壤样品 1.3.2 玉米生物量及产量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碳氮比的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土壤样品

    1.3.2 玉米生物量及产量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碳氮比的影响

    2.1.1 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含量

    2.1.2 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

    2.1.3 土壤碳氮比(C/N)

2.2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可溶性碳、氮组分的影响

    2.2.1 可溶性有机碳(DOC)

    2.2.2 可溶性有机氮(DON)

2.3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

    2.3.1 土壤硝态氮(NO-3-N)

    2.3.2 土壤铵态氮(NH+4-N)

2.4 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各生育时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5 不同覆盖条件对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

2.6 玉米产量与土壤碳氮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 讨 论

3.1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碳的影响

3.2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氮的影响

3.3 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4 结 论

文章摘要:设置垄膜沟播(R)、平作全覆膜(P)和平作秸秆覆盖(S)3种不同覆盖栽培模式,以传统平作(CK)为对照,通过3 a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农田土壤碳氮及其组分变化、玉米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覆盖3 a后,R和P处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储量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而S处理则呈上升趋势且每年的增幅逐渐增大;各处理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均表现为S>R>P>CK,全氮储量表现为S>CK>R>P,S处理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分别较CK提高3.4%和7.5%;与CK相比,R和P处理可提高土壤碳氮比,在0~20 cm土层平均分别提高7.9%和9.6%(P<0.05),而S处理0~20 cm土层土壤碳氮比平均降低了9.9%(P<0.05);各覆膜处理(R和P)均较CK显著降低了0~40 cm土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而S处理较CK处理0~60 cm土层DOC和DON含量2 a平均均提高6.2%;各处理收获期硝态氮含量在0~100 cm剖面中的垂直分布与CK无明显差异;各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均低于硝态氮含量,且在不同土层中的波动较小,R和P处理提高了深层(60~100 cm)土壤铵态氮的含量,分别提高了30.4%和32.4%(P<0.05);覆膜处理(R和P)显著增加了玉米植株的干物质积累并提高籽粒产量,各覆盖处理(R、P和S)籽粒产量分别较CK平均提高了17.4%(P<0.05)、17.9%(P<0.05)和3.2%。总体而言,地膜覆盖(尤其是平作覆膜处理P)对玉米产量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秸秆覆盖(S)对提高土壤碳氮的积累及保持土壤可持续性有积极作用。

文章关键词:

项目基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bnlkjdxxb.cn/qikandaodu/2022/0123/804.html



上一篇:经济体制改革论文_为中乌经贸发展贡献新力量
下一篇:人才学与劳动科学论文_引才聚智事业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投稿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版面费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