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09/07]
-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09/07]
-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09/07]
-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09/07]
-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09/07]
生态文明视阈下西北区域环境变迁与绿色转型发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生存,为此人们首先需要衣、食、住等,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即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1]。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向自然界过
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生存,为此人们首先需要衣、食、住等,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即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1]。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向自然界过度索取,人类社会就已经出现了全球性问题与“能源危机”,至此世界范围内的学者掀起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研究,各地环保运动此起彼伏。半个世纪过去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已然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莱斯所提出的“易于生存的社会”,首先在于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实现缓增长的“稳态经济”;其次是要放弃无节制的异化消费,减少浪费型的物质需求;最后以生态危机为契机,对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2]。中国不断对生态制度进行构建和完善,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必须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3]。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党的十八大从战略的高度将“四位一体”上升到“五位一体”,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常态背景下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明确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为十三大制度优势之一,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推动我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西北地区作为我国“两屏三带一区多点”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西部的重要生态屏障,其生态区位保障着华北、东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又连接中亚、西亚地区,在维护边疆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大格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和组成部分,树立大局意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及实质,在西北黄河流域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和治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动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陕甘宁青省区考察,近期在视察宁夏时明确指示: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赋予西北黄河流域省区新的时代重任。对西北区域环境历史变迁与现实发展的关注和研究,将推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
一、相关理论与概念评述
(一)生态文明中国化研究
曾经以牺牲环境资源来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导致中国的生态环境出现了不可逆的破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者们对于生态文明的研究越来越贴近于中国国情,逐渐形成中国化的生态文明研究体系。学者针对生态文明思想的渊源、特征和对中国化贡献方面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进程,坚定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话语自信,提供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对于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4]也有学者从经济、民生、文明、法治及安全这五个维度出发分析了新时期生态文明,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也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5]。
(二)西北区域环境变迁研究
环境科学研究认为,区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是围绕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充满各种物质的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且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外界事物和力量的总和。西北区域环境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学术界所关注,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所著的7部《山河集》成为研究黄土高原区域环境变迁的重要成果。专家认为: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肆意的开发给西北区域环境带来了深刻变化,在明清之际就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引发或加重了洪涝、干旱、风沙等一系列环境问题[6]。随着人地矛盾的加剧,进入现代社会以来,西北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在人口与区域环境协调发展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
(三)绿色转型发展研究
绿色转型就是实现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构建绿色经济、绿色新政、绿色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体系。在《我们憧憬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和根除贫困语境下的绿色经济”专题中,强调了传统经济向绿色发展转型的两个重要维度:①将空气、水、土壤、矿产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计入国家财富预算,强调经济增长要控制在关键自然资本的边界之内;②将“公平”或包容性变成与传统经济学中的“效率”同等重要的基本理念[7]。绿色转型研究以可持续性为重点,分析转型模式及路径。莱斯特·R.布朗(Lester R. Brown)认为人类的文明已经陷入危机和困境,必须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来代替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8]。国内学者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研究新时期我国绿色转型的困境及未来发展路径,认为中国要用生态文明理念调控社会发展,通过完善政策体系来实现分配公平、生产高效和减少自然资源消耗的发展转型。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xbnlkjdxxb.cn/qikandaodu/2021/0127/499.html